互联网推动实体经济升级,这三家企业走在前头
2019-03-14 09:52:54
  • 0
  • 0
  • 0
  • 0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逐渐普及的时代,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每年两会的热议话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互联网与传统经济加速融合,已经开始不分彼此。

在这一轮实体经济转型大潮中,涌现出许多转型成功的优秀企业,为实体经济走出困境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本文以苏宁、海尔和华为三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为代表,分析他们的转型之路。

1

这三家实体企业转型成绩卓越。

实体经济转型是这几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一些传统企业因转型而焕发活力,也有一些企业因错过转型或转型太慢而被市场抛弃。

今天让我们来看三家实体经济成功转型的代表:苏宁、海尔和华为。他们分别在零售、制造和通信领域打造了实体经济转型的样本。

2009年,面对电商蓬勃发展、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局面,苏宁掌门人张近东敏锐地感觉到,互联网零售时代即将到来。当时苏宁的业绩如日中天,但是张近东还是毅然决定向互联网转型。当时很多媒体纷纷用“壮士断腕”来形容苏宁转型的动作。

经过十年发展,苏宁已经完成“+互联网”和“互联网+”两个发展过程,并在2017年创造性地提出“智慧零售”概念,线上线下开启全面布局,打造出苏宁拼客、苏宁推客、苏宁极物、苏鲜生、零售云、苏宁小店、无人店等一系列智慧零售产品。

与此同时,苏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打造“智慧零售大脑”并向全社会和企业开放,为相关企业解决各类数字技术问题,赋能合作伙伴,带动更多实体经济企业拥抱互联网,加快转型步伐。

苏宁的转型经验,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肯定。2018年底,总理在苏宁集团总部考察时,勉励苏宁要像孙悟空一样,既能腾“云”驾雾,又可以“钻”进消费者的心里。

经营业绩可以说是企业转型成效的最好证明。在零售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8年,苏宁易购营业收入达到2453.11亿元,同比增长30.53%,实现净利润133.20亿元。

在制造业,海尔是向互联网积极转型的样本。2012年,张瑞敏提出,海尔要从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向网络化战略转型。在组织上,海尔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变革。

这次变革让海尔每个员工都变成“小微主”,企业变成“平台主”,通过“互联网+智能制造”,让用户可以个性化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家电,从而让企业的每个组织都直面用户,直面市场。这次转型让海尔在2005年就提出的“人单合一”落到实处。

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在家电整体营收下滑的大环境下,海尔实现营业收入1381亿元,同比增长12.77%。扣非归母净利润55亿元,增长17.62%。

在通信领域,华为是实体经济转型的最好代表。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蓬勃发展,2017年,华为意识到行业即将变革,于是推动华为向数字化转型,提出全新的公司愿景:构建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华为在手机、笔记本等终端业务上突飞猛进,手机业务位居全球第二。在物联网芯片、5G、智能城市、智能家居方面全面布局,依靠强大的研发投入,在数字经济爆发的前夜抢占了技术的制高点。

苏宁、海尔、华为这三家实体企业,面对互联网的大机会,都迅速开启转型之路,并取得丰硕成果。而那些没有及时转型的同行们,则逐渐被时代抛弃,在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

2

转型道路千万条,成功法则只三条。

上述三家成功转型的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转型的道路也各不相同。但是仔细分析、提炼,你会发现他们的转型法则只有三条:

第一,转型要及时,要坚定。

很多实体企业在面对互联网冲击的时候,充满敌对情绪。特别是在传统经济时代获得巨大发展的企业,把业绩下滑归罪于互联网。这些都成了企业转型的思想包袱,从而错过转型机会。

张近东坦言,2009年正是苏宁综合连锁零售发展的巅峰,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苏宁拥有上千家线下门店,如此大的体量要转型互联网,国内国外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但是张近东意识到,互联网的崛起必然带来一次技术变革,苏宁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他毅然决定将苏宁这艘大船转向互联网。转型期间,张近东也承受了利润下滑、股价下跌等压力,但都没有动摇苏宁转型的决心。

海尔的转型也是如此。想要把整个企业的组织架构变为创客模式,想要将传统的营销手段都放弃,选择有交互的互联网营销,这些都会面临内外部的巨大阻力,但是在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还是坚定不移地完成了转型。

第二,互联网只是工具。

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面对互联网要颠覆一切的口号,这些转型成功的企业都没有被吓倒,也没有盲目跟风。

张近东说,在转型之初,苏宁首先迎来的是外界的各种质疑声音。当时互联网和实体几乎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大家谈到最多的词就是“颠覆”和“取代”。

但张近东当时就认为,互联网只是工具,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谈到,互联网未来会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弥漫整个社会,并最终成为标配,但是“互联网与实体并不冲突,关键是怎么去运用和驾驭”。

与张近东的观点一样,海尔的张瑞敏认为,互联网思维没什么神秘的,它带来的是企业跟用户之间“零距离”,这也是海尔转型的方向。

任正非在评价互联网思维时表示,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只是改变了做事的方式,使传送层级减少,速度加快。他要求华为员工不要因互联网“发烧”,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路。

第三,企业要回归商业本质。

苏宁转型之时,很多人认为纯线上的电商才属于未来。但是张近东认为,未来的零售不分线上线下。

现在看来,这个预测十分精准。十年来,苏宁在张近东的带领下,朝着打造智慧零售CPU的战略不断迈进。以“场景互联网+智能供应链”为核心,通过对传统零售的重塑变革,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体验为用户提供服务。

苏宁大刀阔斧进行线下门店智能化、线上APP精准挖掘用户喜好,再到各类黑科技融入“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人、货、场”全链路升级。苏宁还将人工智能、人脸识别、AR/VR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到苏宁智慧零售中。

苏宁的转型没有跟风互联网,而是把握住了零售的本质:用互联网技术重塑“人、货、场”。

同样,海尔的转型也没有单纯去搞互联网营销,而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改造营销模式、制造模式、产品功能,最终实现企业与用户“零距离”。

华为在通信领域更是坚定地以技术研发为中心,为数字世界和物联网积累更多能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单纯依靠互联网营销炒作模式创新而红极一时的企业,纷纷在后续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3

实体经济下一步转型机会:内需和农村市场。

有一句名言叫做,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变化中经营。企业转型没有回头路,也不能停下脚步,时刻要跟随行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不断调整战略。

在2019年初的公司表彰大会上,张近东告诫全体苏宁人: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期。这个时代是真正的商业变革时代,只有那些敢于变革并能坚持到底的企业才能永立潮头。

那么,下一步实体经济转型和变革的方向在哪里?张近东在他今年提交的建议案中透露了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高于去年同期18.6个百分点。显然,消费已经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劲引擎。

作为深耕零售行业30年的老兵,张近东距离消费者最近,观察也最深刻。在此前的两会履职过程中,他曾多次就“提振消费”“促进内需”建言献策。2019年,张近东针对农村地区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建议丰富新一轮下乡产品的多样性,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相关促消费措施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针对乡村振兴,张近东建议政府与电商、农户三方联动,加强教育与产业扶贫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农品品牌化、农人专业化”。

毋庸置疑,扩大内需与乡村振兴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都应该抓住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如上所述,作为近几年两会热议话题——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现在已经能从苏宁、海尔和华为的转型道路、方法上找到清晰的路径。

在这里也呼吁那些还没有做转型,没想好如何转型的实体企业,向这三家公司看齐,拥抱扩大内需与乡村振兴的大机会,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让商业更加回归本质,完成转型目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