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腾讯要将“危机文化”写入基因!马化腾:干部要能上能下
2018-11-13 12:56:28
  • 0
  • 0
  • 0
  • 0

记得2000年,我第一次在大学旁边的网吧里注册了QQ号,开启自己的上网生涯,至今也不过18年。也正是在2000年,腾讯将OICQ更名为QQ,所以我的网龄与QQ一样长。

人生能有多少个18年,企业又能有多少个20岁!长寿,自古就是帝王和百姓追求的目标,而真正实现者少之又少;基业长青,同样也是所有企业家追求的目标,然而赢家少之又少。

做互联网的腾讯,毕竟卖的不是肉夹馍,糖葫芦和烤鸭,只要配方和口味得以传承就能流芳百年。互联网行业风云变幻,5年一个周期,20岁对于腾讯这样的企业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2018年对腾讯来说,过得并不顺利,股价从年初至今跌了32%,各种质疑也如雪花般飘舞。在20岁周年庆典上,马化腾、刘炽平等腾讯高管回答了员工的一些疑问,也引发了我对风口浪尖上腾讯的深刻思考。

经营的本质:下雨天打伞

松下幸之助曾在回答关于“什么是经营的本质?”时说:“经营本质就是下雨了要打伞!”大道至简!企业总是在变化中经营,遇到困难,遭遇寒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快速调整,快速应对就可以了。

腾讯公司经营了20年,也并非一帆风顺。早在创业初期,因为缺乏资金,开价40万元四处叫卖都无人问津。就是在那样的困境中,腾讯仍然没有倒下,现在这点周期性的冬季又算得了什么?

而且腾讯也并不是没经历过变革,曾多次在面对挑战时迅速转身。因为挑战中蕴藏着机遇,抓住机遇就可以化解挑战。

2005年,在面对初创公司转向规模化生态公司的挑战时,腾讯进行了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变为BU制。让腾讯从一家单一的QQ社交软件企业变为平台企业,迅速从衰败的SP业务中抽身出来,打造了QQ秀、QQ游戏等一系列全新的增值服务业务。

2012年面对PC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腾讯将架构升级为BG制,把移动端产品与PC端产品进行合并,比如,QQ和手机QQ合并、电脑管家和手机管家合并等,并推出开放平台战略,全面向移动互联网转型。这一次,腾讯同样取得了成功。

2018年,腾讯发现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于是就进行了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形成“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新战略。

你会发现,腾讯的三次巨大变革都是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发生的,这其实就是“下雨天打伞”的最好写照。

但是并不是每一家企业在面对挑战时都能成功抓住机遇快速转型,因为“下雨时打伞”也有技巧。诺基亚手机就是转型失败的典型案例。

1982年,诺基亚(当时叫Mobira)生产了第一台北欧移动电话Senator。在接下来的14年里,诺基亚一直稳居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宝座。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了,这家北欧企业也曾经面临手机小型化的挑战、企业繁杂不聚焦等挑战,但是它都通过变革而化解掉。

诺基亚在最辉煌的十余年里一直引领着直板手机、拍照手机、音乐手机、折叠手机、翻盖手机的风潮,成为其他品牌争相模仿的对象。

然而2007年苹果iPhone的发布与Android手机的诞生却彻底打垮了北欧的手机巨人。在它轰然倒下之前,2010年的时候诺基亚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还高达35%,至今没有手机企业能超越它曾创下的成绩。

面对这次挑战,诺基亚并非无动于衷。2010年,诺基亚推出了Symbian3系统的手机。接着又推出Symbian5和Meego系统,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仔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不占天时。诺基亚的反应太慢,错过转型最佳时机。2006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2007年才上市;同年,Android联盟成立。经过3年的快速发展,Android开放、免费的优势,迅速形成智能手机市场百花齐放的态势。

但是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并未意识到即将发生的危机,它直到2010年才匆匆忙忙推出新的智能操作系统。

“下雨天要打伞”,但是如果伞撑起来的时间太晚,全身都被淋湿,再打起伞已经无效了。

第二,不占地利,产品太差。面对iPhone和Android所带来的智能触屏机挑战,诺基亚推出的Symbian3系统虽然也是触屏,但是却仍然是电阻屏,加之整个系统是从老塞班升级而来,在操控体验、流畅度等方面都无法与苹果、Android抗衡。

后来,诺基亚发现Symbian系统已经无法应战,只能另起炉灶打造Meego系统。然而,这个新系统生不逢时,当时的诺基亚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管理者信心严重不足。颓势已现,回天乏力。

第三,没有人和。在这两点的背后,其实是诺基亚如日中天的业绩让企业高管、员工全都被胜利冲昏头脑。企业内部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员工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对市场不再敏锐,他们忘记了危机的存在。其实,所有大企业失败的种子都是在丰收时被种下的。

所以,我们探讨腾讯变革能否成功时,不妨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角度去探讨,应该能够得出清晰的答案。

腾讯第二次变革成功靠天时地利人和

2012年当腾讯面临第二次变革的时候,知名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与马化腾探讨了关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颠覆者来自哪里、互联网未来十年的竞争方法等多个话题。

凯文·凯利认为,颠覆大公司的竞争对手一般来自行业之外。比如,颠覆IBM的不是PC企业,而是微软;颠覆微软的并不是软件企业,反而是互联网公司Google。

这个观点在解释诺基亚、柯达的衰败时,都能行得通。诺基亚的颠覆者并不是同行摩托罗拉,而是来自PC领域的苹果和互联网领域的Google,而颠覆柯达的并非是胶卷企业富士,而是数码相机公司佳能、尼康。而颠覆卡片相机的企业,不是相机公司,而是手机企业。

2012年的时候,凯文·凯利与马化腾都认为未来所有企业都会互联网化,因此颠覆腾讯的公司或许来自于非互联网领域。此后,马化腾第一个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并大力推动腾讯在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各种连接。

同时,在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时,腾讯得益于内部赛马机制和产品为先策略,跑出了“黑马”微信,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一张金色“船票”。

为了把握住那些被忽视的机会,腾讯疯狂的加大投资力度,在自己擅长的游戏领域,投资全球优秀公司,提高基础业务的护城河;在自己不擅长的电商领域,投资了京东、唯品会和拼多多;针对“互联网+”向线下延伸,腾讯又投资了永辉超市、家乐福以及特斯拉等。

而且依据他与凯文·凯利交流所得出的结论,互联网公司爆发于“失控”,又可能死于“失控”,必须找到其中的平衡。

于是,腾讯的投资风格与阿里巴巴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腾讯不去掌控被投资公司,只需要占20%-30%的股份即可,然后建立腾讯开放平台与投资者之间的连接,将自己的用户、流量等资源输出给合作伙伴,助力他们成长。这也让腾讯所打造的开放平台更像是一片森林。

在与凯文·凯利的探讨中,马化腾曾询问谁能消灭腾讯?凯文·凯利给出的答案是“即将消灭你的人,迄今还没有出现在你的敌人名单上。”

正如任正非所言,当你一直领跑却看不到敌人的时候,反而会更加恐惧。马化腾也不避讳自己的焦虑,他一直在思考未来可能颠覆自己的人。腾讯为了把握住未来的机会,2012年开始做腾讯WE大会,请全球最牛的科学家、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者来中国演讲,希望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看未来。

自2012年开始的六年里,腾讯的发展顺风顺水,市值一度飙升至亚洲第一。

至今,微信和QQ在社交领域的地位,牢不可破;微信支付的交易笔数位居中国第一;腾讯游戏在中国游戏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在全球游戏市场稳居第一;腾讯文创孵化出阅文集团,成功在香港上市,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文创集团;腾讯新闻、腾讯视频也稳居市场第一;腾讯音乐是全球营收最好,市值最高的线上音乐平台……

腾讯开放平台上的合作伙伴的市值之和也一度超越腾讯的市值,诞生出京东、唯品会、美团、拼多多、特斯拉等在许多领域数一数二的创业公司。

显然,2012年的组织架构调整和开放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个成功同样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古老定律。

“天时”就是移动互联网即将爆炸式增长,腾讯及时站在了风口上;“地利”则是微信的诞生和开放平台战略的推出;“人和”则是马化腾的危机感、快速反应以及腾讯产品经理文化、内部赛马机制以及在开放战略中采取的“失控与控制之间的平衡”。

第三次转型还能否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2018年,腾讯又提出全新的“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战略。前两次变革的成功,让腾讯对变革方法轻车熟路。这一次转型的路径与前两次一样,还是先从组织架构的变革开始。

这次组织架构调整的方向是成立了面向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两个全新的部门:平台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这次变革能否成功,还是要看腾讯“下雨天打伞”策略是否仍然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变革的时机,晚不晚?一些人认为,腾讯错失了向产业互联网变革的机会,认为竞争对手已经捷足先登。举的最多的例子是腾讯云与和阿里云之间的差距、腾讯在短视频市场与抖音的差距。

我认为这种对比完全是一叶障目。诺基亚错失“天时”,是因为2010年才想起来推出真正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它如果在自己如日中天的2008年就推出Meego,或许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全球3G网络商用是在2008年,同年3G iPhone上市。到2010年的时候,3G网络成熟,智能手机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普及了,市场没有留给诺基亚新系统任何机会。

目前,在中国云计算市场,阿里云位居第一,腾讯云位居第二。腾讯并未落后于对手推出云计算业务,只是没有独立出来罢了。从业务范畴看,前些年的云计算服务主要是向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提供CDN、存储等“收租”服务。

而当5G商用后,万物互联时代到来,这时各类终端、工业、制造业、政府才能全面联网,不仅仅为了获得计算和存储服务,而是利用云+AI全面提升产品体验与生产力,这意味着云计算市场将有数百倍的增长。

2019年5G网络商用前腾讯开启第三次变革,这个时机并不晚,而是恰逢其时。站在万物互联的风口上,独立的腾讯云必然获得迅猛发展。

在内容方面,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微信公众号、QQ看点、腾讯文创和漫画把握住了3G、4G时代的机遇,各项业务均位居行业第一。众所周知,每一代网络技术,都会诞生新的内容平台,5G时代也不例外。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仍然属于4G时代。它至今并未构建足够强大的护城河,也并非不可替代。至于5G时代催生的新内容市场,抖音所在的字节跳动公司也很难捷足先登。

腾讯在成立内容与平台事业群后,一方面加强社交与内容之间的融合,同时也在积极利用内部赛马机制,探索全新的、属于未来的内容平台,比如,短视频YOO。

第二,地利方面,产品强不强?一些人总是认为阿里巴巴在云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很强大,腾讯是一家娱乐公司?事实,真的如此么?

知名评论人“左林右狸”在《腾讯的变局与马化腾的初心》一文中,分析了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今日头条的驱动力。他认为,阿里巴巴、今日头条本质上是以“运营驱动”的企业,腾讯是以内容驱动和产品驱动的公司。

“左林右狸”还特别指出,阿里这几年一直想要摘掉电商运营公司的标签,但是本质上还是一家“商业地产公司”,核心商业模式是收租。比如,淘宝和天猫是向商家收租,阿里云、菜鸟、蚂蚁金服这些新业务还都是收租模式。一些人认为有了阿里云、飞天系统等技术就说阿里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在当下还是稍微早了一些。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总结了马化腾的七种武器,第一个武器就是“产品极简主义”。吴晓波认为,互联网公司出现以前,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没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正是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重新定义了产品经理。

互联网世界里,一直是产品为王,这是腾讯的基因。在排名前50的APP中,腾讯系APP占据了将近20个,这是对腾讯产品为王的最好证明。

产业互联网时代,产品为王是否还能继续起作用?阿里云对自己的介绍是“合作伙伴赋能平台”,而腾讯云对自己的介绍则是作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助手”。马化腾在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我们做好自己的定位,都不提赋能,赋能还是太高调了,我们叫助手。也就是传统行业为主,我们在旁边递工具帮忙。”

一个是赋能,一个是助手。显然,腾讯进军产业互联网的时候,还要强化自己的产品思维。腾讯要打造好的数字化工具,这个工具足够好用,企业用的安心,用的放心即可。

与那些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一穷二白”,买不起自己的服务器,只能租用云计算服务不同,未来将要接入云计算的政府、工业企业、制造业、医疗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技能,他们希望用云计算和AI推动业务的数据化、网络化和提高生产效率。

他们需要的不是别人在旁边指手画脚的“赋能”,更不希望被其他企业控制,而是像采购一台高级机床、高级设备一样的去采购“数字化工具”。这让腾讯的产品思维和“数字化助手”战略变得非常有用。

如果还要去比技术储备,腾讯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并不比阿里弱,只是对外说的不多。无论是云计算的全球节点数量、技术以及安全能力,腾讯依靠20年的海量在线用户、数据高并发处理、防攻击经验都让其与对手在相同的水平线上。

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腾讯优图实验室、AI Lab、微信AI实验室等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第三,人和,组织是否直面用户和市场。很多强大的欧洲企业之所以突然衰败,与大企业病关系密切。因为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导致人浮于事。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偏大,没有奋斗和贡献的精神,无法针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

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他的员工平均年龄并没有“老龄化”。但是随着员工收入大幅增加,加之腾讯宽松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管理风格,让一些拿着很多股票和高工资的老员工、干部出现“小富即安”的心理,失去奋斗的精神。

2012年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后,马化腾曾在2013年的公司生日庆典前发表内部讲话《干部要饥渴 不要做富二代》。

他说:“如果说十几年过去了,很多同事加入公司时间也很长了,慢慢、慢慢地‘皮’了,应该主动积极地把位置让给下一代更主动积极的团队或干部上来带领团队。”

这说明,腾讯一直对年轻员工、有贡献的员工提供上升的通道。但是不可否认自从腾讯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公司收入爆发式增长,股票价格翻数倍后,员工逐渐失去了危机感。在媒体和舆论的鲜花和掌声中,员工懈怠、组织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被掩盖掉。

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当腾讯遭遇危机的时候,媒体和舆论此前奉上的鲜花和掌声就变成了“捧杀”,公司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

于是,在腾讯20周年公司生日庆典上,刘炽平再提出“企业要保持在年轻状态非常重要。”

为此,腾讯宣布推出“青年英才计划”,将把20%的晋升机会给予年轻人,而且是硬性指标;同时,干部不能搞成终身制,而是要流动起来,鼓励“能者上”的文化。

2013年马化腾曾在内部提过的“干部要饥渴,不做富二代”将在2018年逐步被制度化,也只有制度化,才能有效在公司内部实施起来。公司处于冬天的时候,也为奋斗者文化、贡献精神提供萌芽和壮大的土壤。

除了通过制度化让内部员工重拾激情外,腾讯也是一个善于复盘和反思自己的企业,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也是“人和”的重要一部分。

游戏是腾讯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当监管机构因未成年人保护原因而停发游戏版号的时候,在许多舆论将“账”一股脑地算在腾讯头上的时候。这家企业并没有去狡辩,而是迅速反思自己。

马化腾说:“互联网目前已经发展到了深水区,甚至是无人区。当新问题出现时,对于每一个参与主体来说,尤其是平台型互联网企业,更需要多一份挺身而出的主人翁态度,带动其他主体一起来解决问题。”

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腾讯带头推出成长守护平台和健康系统,并从热门游戏《王者荣耀》开始进行全面实名制,把人脸识别这种金融级的AI技术用在实名制上,以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

这种自我纠错,自我批评,自觉担负社会责任的精神,让腾讯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不会拖延时间,而是快速纠错。

人低成王,水低成海!腾讯文化中的自我批评和谦逊,必然让腾讯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这种“人和”的精神,必然让腾讯成为传统企业最好的朋友,最出色的助手。

腾讯要将“危机文化”写入制度

《华为的冬天》是一篇在IT业界广为流传的文章,许多公司的老总都向下属推荐阅读。这是在华为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写给华为员工的。

在华为最好的时候,他大谈危机和失败,这种居安思危的精神,确实发人深省!古往今来,一时成功者众多,持久的赢家很少。失败的基因往往在成功时滋生。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都可能是失败之母,唯有时刻惶恐者才能生存。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雅虎,柯达都在辉煌过后,迅速衰败。

马化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自己一直处在危机、挑战和焦虑中。这种危机感,是每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都应该具备的。比尔·盖茨的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公司)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所以我们看到,每当华为在某些业务上取得成绩的时候,任正非在表扬的同时,必定“泼冷水”。

企业就像是一艘行驶在大海中的轮船,风平浪静的海洋也可能突然狂风暴雨、巨浪滔天。企业家是这艘轮船的船长,他必须时刻为航行指明方向;而每一位员工都是船员,同样要打起12分的精神,随时发现狂风暴雨的信号,并配合船长拯救轮船于危难中。

腾讯在冬天里,将奋斗文化、贡献文化以及对年轻人的激励,对干部业绩的严格考核,全都写入公司的制度和文化,这将是腾讯第三次变革成功的核心法宝,同时也是20岁的腾讯未来真正成为一条河,浸润万物而不争的关键。

我也忠心的希望,腾讯能持之以恒的将“危机文化”融入到其特有的柔性管理中,随时消灭那些在成功时滋生的失败基因。

最后,再次祝福腾讯20岁生日快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